圣彼得大教堂内景。阳光通过窗户照下来的光束,给人圣洁、神秘的感觉。
米开朗基罗的《圣殇》。由于玻璃板的保护,照片拍得有些模糊。在网上可以看到清晰版的作品照片(来源:维基百科)。
真没有想到,写完圣彼得大教堂的第一篇,一下子就搁笔了两年。
说起来,最大的原因时因为再参观彼得大教堂前没有好好做攻略,以至于进去以后一头空白。走马看花一圈下来,收效不是很好。
本来已经没有打算继续把这篇欧洲行写下去了。但是在油管里看到蒋勋老师讲米开朗基罗的《圣殇》,那个陈列在彼得大教堂的、米开朗基罗23岁时的作平,以及这个作品和他在晚年的几个同样话题的作品,觉得很有意思,至少应该为这件著名雕塑再写一篇。
看完克雷芒十世的画像再往里面走一点,就是《圣殇》礼堂(Pietà
Chapel),其中展览的是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刻《圣殇》(意大利语:Pietà),也有人译为《哀悼基督》。这是他23-24岁的时候的作品,创作于1498-1499年,可以说是米开朗琪罗的成名作。
据介绍,1972年5月21日,有位匈牙利男子冲到雕像前大喊「我是耶稣基督!」,并用凿子和铁槌敲打作品,造成圣母左臂断裂,以及眼鼻部位的严重损伤。为了避免再度遭人破坏,现在必须远远隔着防弹玻璃才能观看。
好在网上有很清晰的图片,有兴趣的话可以打开这张维基百科提供的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件作品描绘了圣母马利亚怀抱着被钉死的基督时悲痛万分的情形。基督躺在圣母双膝间,肋骨上一道伤痕,头向后垂,右臂搭在圣母右膝上,圣母的面容显得很年轻,穿着长袍和斗篷,左手向后伸开,右手托着基督。
蒋勋老师用温润来描写这件作品,它以内敛的方式描述这种圣殇。耶稣生前受到严厉拷打,而且在十字架上被钉至死,他的身上肯定伤痕伤痕累累。但米开朗基罗以安静的美来显示耶稣基督和圣母马利亚,甚至连耶稣基督的伤痕都基本上没有表现出来。雕像表面进行了细致打磨,平滑光亮。这个页面有一些局部放大图,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
在这件作品中,米开朗琪罗将圣母马利亚刻画为一位少女,据说当时受到了评审员的质疑。米开朗基罗回答说:“圣母马利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然能够永远保持青春美丽的容颜。”
另外,圣母胸前衣带上有米开朗琪罗的全名,这是他唯一的一件署名作品。有点想起自己写第一篇论文时的那种青年时代的书生意气。
据蒋勋老师介绍,米开朗基罗在晚年所做的几件相同话题的作品,却可以淡化了圣母马利亚的脸部表情。他在这些作品中,主要表现的不再是精细,而更多的是对死亡的沉重感的理解。
米开朗基罗的四件《圣殇》作品。Pieta后面的名字表示作品的所在地。最后一件作品是否为米开朗基罗所做有争议(网络图片,来自Pieta
carved in marble)。
Bandini的圣殇(Pietà
Bandini,也称佛罗伦萨圣殇Florentine Pietà或者基督下葬The
Deposition)是米开朗基罗在1547-1555年的作品。他开始创造这件作品时72岁,而8年以后完成这件作品时已经80岁。
在这件作品中,耶稣右边的圣母马利亚用脸来托住耶稣的身体。而耶稣左边的是抹大拉的马利亚(《马太福音》27:56)。站着的人很可能是尼哥底母,他是以前问过耶稣基督什么是重生的法利赛人(《约翰福音》3:1-21)。他在安葬耶稣基督的时候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前来,用来包裹耶稣基督的身体(《约翰福音》19:39-40)。也有人说这个人是财主和议士约瑟。按照《马太福音》27:57-60和《马克福音》15:42-46记载,他来自亚利马太,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他去见彼拉多求的耶稣基督的身体,并将他安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
无论这个人是谁,他的脸谱来自米开朗基罗自己。这种把自己的形象放到圣经人物中的做法,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或者雕刻中很常见。他原来觉得自己已经快要离世,打算把这件作品放在自己的墓前。但后来米开朗基罗将这件作品卖了。有人说是他对这件作品不是很满意,并曾打算将这件作品完全毁掉。至少他有意拿掉了耶稣基督的左腿。
我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注意到耶稣基督和圣母马利亚的脸部被虚化,而尼哥底母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的脸部却很清晰。因为米开朗基罗打算以此作他的墓碑,所以我瞎猜,也许这是他是有意为之,而这位抹大拉的马利亚的脸谱也来自某位他身边的人?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2020 by Y. D.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