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生平之五:将天国钥匙交给彼得》(翻拍自梵蒂冈博物馆展板)
北墙壁画的第五幅画是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的《(耶稣基督)将天国钥匙交付彼得(The
Handling over of the
Keys)》。这幅画中的主要场景是耶稣将天国的钥匙交付给跪在地上的彼得。背景绘以耶路撒冷的所罗门教堂和罗马的凯旋门作为陪衬。在前景和背景之间有两组较小人物图像,左边讲述的是“纳税银(Tribute
Money)”的故事,右边讲述的是“犹太人向耶稣扔石头(Stoning of Christ)”的故事。
这幅画内容的出处,应该是《马太福音》第16章15-19节的记载: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 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儿子。” 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这是天主教和新教、尤其是改革宗教会之间具有很大争议的一段经文。按照天主教的解释,教会的根基是彼得这块磐石(彼得是磐石的意思)。彼得从耶稣手里接过天国的钥匙。而彼得是罗马教会(天主教)的第一任教宗,他的权柄传给了后来的教宗。教宗在教会里的特殊地位的主要根据就出自这里。
而按改革宗的理解,教会建立的根基是耶稣基督,不可能是其他任何人。耶稣在上文中说的这磐石,意思是彼得对耶稣的正确理解,也就是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个认识。教会
(所有信徒的集合,而不是指哪个建筑物)
确实从耶稣基督那里得到了天国的钥匙。教会有权接纳属于耶稣基督的子民,也有权柄实施惩戒。当然,教会更应当打开门,忠心宣讲福音。
《耶稣基督生平之六:最后的晚餐》(翻拍自梵蒂冈博物馆展板)
北墙壁画有关耶稣基督的第六幅画是罗塞利(Cosimo Rosselli)的《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这是人们熟知的故事,尤其以达芬奇的同名壁画最为有名。
在逾越节的晚上,耶稣基督和他的12个门徒一起享用晚餐。耶稣坐在桌子中间,12门徒成环状围绕其周围。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马太福音》第26章21节)。众门徒表情愕然,或抚胸无语,或细语交谈,不知所措。
很有意思的是,在这幅画中,桌上并未摆放食品,倒是地上放着一些银餐具。
这幅画的背景上配有三幅小画,分别描述耶稣在最后的晚餐后发生的三桩重大事件:《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耶稣基督被逮捕》和《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难》。
耶稣基督在和门徒们共度逾越节晚餐之后,就来到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做了一个很重要的祷告。这个事件记载在《马太福音》第26章36-39节:
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
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
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耶稣基督接着为这件事祷告,总共祷告了三次。
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为基督徒做了极其重要的榜样。耶稣基督知道他马上就要面临被出卖、并被钉十字架的“苦杯”,所以求天父“倘若可行”的话,叫这杯离开他。这里显出耶稣基督的人性,面对这样的苦杯,他感到痛苦、忧伤。但是,耶稣基督要父神按照父神自己的意思行事。
耶稣基督的榜样对我们基督徒的功课,就是在祷告的时候,把自己的所求放在神的面前,但不是求神成全自己的所求,而是按照神的意思成就。
这个场景正是第一幅背景画所描写的。
《耶稣基督生平之六:最后的晚餐》中的背景图之一:客西马尼园的祷告(网络图片,来自西斯廷礼拜堂壁画·耶稣生涯(续))
在这幅画中,除了祷告的耶稣基督以外,还有三位打瞌睡的门徒,他们是耶稣带去的得意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耶稣基督要他们在旁边等候,“和我一同警醒”。但当耶稣基督回来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睡着。我们很多基督徒,心里也想体恤神的意愿,可是在现实中往往软弱了,更多的是体贴自己的身体和属世所需。
《耶稣基督生平之六:最后的晚餐》中的背景图之二:耶稣基督被逮捕(网络图片,来自西斯廷礼拜堂壁画·耶稣生涯(续))
第二幅背景画是耶稣基督被逮捕。作为犹太人宗教领袖的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要除掉耶稣基督,但他们不敢在大白天明目张胆地在耶路撒冷城內逮捕耶穌,怕引起民众骚动。所以,他們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時候出手。这个时候,犹太人宗教领袖就需要有人告诉他们耶稣在哪里,哪位是耶稣。这个人就是犹大。他在逾越节晚餐的时候跑出去告密,这个时候带人来抓耶稣基督。《马太福音》第26章47-50节这样记载:
说话之间,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并有许多人带着刀棒,从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那里与他同来。
那卖耶稣的给了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可以拿住他。”
犹大随即到耶稣跟前,说:“请拉比安!”就与他亲嘴。耶稣对他说:“朋友,你来要做的事就做吧!”于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住耶稣。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小插曲,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约翰福音》第18章1节)。这个小插曲描述在这幅背景画的下部。
《耶稣基督生平之六:最后的晚餐》中的背景图之三: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网络图片,来自西斯廷礼拜堂壁画·耶稣生涯(续))
第三幅背景画是耶稣被钉十字架。完全没有犯罪的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是历史上最荒谬的事件,但同时也是耶稣基督为救赎人类所作出的最大牺牲。因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我们的罪就归算到他身上,使得我们可以称义,得以与神和好。从此,十字架成为耶稣基督救赎的象征,并成为基督徒的骄傲。
保罗在罗马书第3章23-24节说: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
耶稣基督在受死的三天之后复活,并在地上向门徒们显现了40天之后,升上高天。
在耶稣基督的两边,有两位强盗与他同钉十字架。其中一位在十字架上恳求耶稣在得国降临的时候纪念他,耶稣应许他“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这段事件记载在《路加福音》第23章32-43节:
又有两个犯人,和耶稣一同带来处死。
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又钉了两个犯人: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 …
那同钉的两个犯人有一个讥诮他,说:你不是基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
那一个就应声责备他,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神吗﹖
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
就说: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 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任运生牧师在《三个十字架》这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这三个十字架:
这三个十字架代表三种不同方式的死:耶稣基督是为着罪死(Die for
sin),一个强盗是向着罪死(Die to sin),另一个强盗是死在罪中(Die in sin)。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向着罪死,向着真理而活。
十字架下面除了罗马兵丁外,有耶稣基督的母亲马利亚和他母亲的姊妹撒罗米、还有另外两位名叫马利亚的妇人(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基督的门徒大多逃散,记录中只有约翰在场。耶稣在十字架上把母亲马利亚托付给约翰,从此约翰就把马利亚接到他家里(《约翰福音》第19章25-27节)。
很有意思的是,施洗约翰和使徒约翰都是耶稣基督肉身的表兄弟。使徒约翰是撒罗米的儿子。
继续阅读:33.圣彼得大教堂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 by Y. D.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