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上的拉斐尔画室一览
下面介绍拉斐尔的其它一些作品。对拉斐尔画室做的功课不多,加上一心想着去看西斯廷礼拜堂,回来后发现很多画都没有拍下来,只好到网上去弥补。
题头图是维基百科的页面,将四个展厅的照片排的整整齐齐,看起来很方便。另外,梵蒂冈博物馆的官网的拉斐尔画室也有很清晰的放大图。拉斐尔画室的作品按四个展厅分别列出,主要几幅画都可以看到。
君士坦丁厅(Room
of Constantine)是接待客人和举行正式仪式的地方。据说这些画都是拉斐尔的学生画的,当时拉斐尔本人已经去世。所以这个房间的作品不及其它几个房间有名。
这间房子里的其中一幅画表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的异象(十字架显圣)。公元312年10月,君士坦丁在米尔维安桥战役前梦见天空中出现十字架和一句拉丁文“你将克敌制胜”,上帝指示他将十字架标志涂在士兵盾牌上,并保佑他的军队取胜。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罗马帝国东部的皇帝,公元325年被君士坦丁杀死)在米兰颁发米兰敕令(拉丁文:Edictum
Mediolanense,英文:Edict of
Milan,又译作米兰诏令或米兰诏书),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且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亦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有人说君士坦丁在胜利后马上皈依了基督教,并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这其实是不符合史实的。君士坦丁在米尔维安桥战役后,停止了对基督徒任何形式的逼迫。而且,因着他对基督教会的同情,对罗马帝国各个方面的影响是相当可观的。但他本人一直保留了罗马国家异教的最高祭司的职分,所以到去世的前一年(公元338年)才正式受洗成为基督徒。
君士坦丁的异象(网络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另外,有关这段历史,包括基督教的历史书都会强调君士坦丁的决定性作用。在网上看到一段阐述,讲到君士坦丁停止逼迫基督教,也是历史的必然,是基督教在罗马传播的结果。我觉得很有道理,也是将该有的认可和尊敬归还给成千上万在逼迫中信主、持守信仰、并受难并殉道的基督徒。
下面两段文字转自《君士坦丁大帝为什么会突然改变思想皈依基督教?》,有删节。
很多人有一个误会,觉得基督教好像是在一夜之间被皇帝认可,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然后罗马人从上而下的信仰了基督教。其实基督教在罗马已经存在了300年,从它诞生时起,它的主要活动就一直在罗马帝国境内,这300年间基督教一直作为一个非法宗教存在。...因为发展数百年后,基督教徒的数量,终于多到值得皇帝高度重视了。在民间发展了这么多年之后,相当部分的罗马人皈依了基督教,...到尤里安时代,基督徒数量已经超过人口的一半(估计为3300多万),在军队中更是绝对多数。
一些百科条目甚至通俗历史读物错误的把米兰敕令称为“尊基督教为国教”,这是错误的。米兰敕令只是“基督教合法化”,即承认基督教是合法信仰,其教徒能和其他多神教信徒一样自由进行宗教活动,神职人员获得了一些特权,不过这些特权是多神教祭司已经享受了好几百年的,所以也并不是君士坦丁特别优待基督教,只是平权而已。所以你很容易理解君士坦丁为何会选择将基督教合法化,尽管他本人是否真心信仰基督教是一个历史谜团。米兰敕令体现的不是君士坦丁本人的意愿,而是整个帝国的需求,所以他和他当时的盟友、未来潜在的敌人、东部皇帝李锡尼,共同签署发布了这个敕令。
基督教在收到罗马政府禁止、迫害的情况下,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基督徒,足见基督教的生命力,以及众多基督徒的美好见证。在当今国内教会受到打压的艰难时刻,重温历史,也是很大的鼓励。
基督教合法化后,使得教会能够公开地、系统地讨论决定一些重要教义。此后不久,教会从根本上确立了基督论和圣灵论等主要教义。
君士坦丁厅还有一幅比较有名的画是《罗马的奉献》,表现的是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城(以及罗马一带的土地)的统治权交给教宗,自己在东方建立新罗马的故事。但后来证实这是一份伪造了的“君士坦丁献土”文件。梵蒂冈博物馆官网上称其为legendary(传奇,传说)。
罗马的奉献(网络图片,来自这里)
海利欧多路斯厅(Room of Heliodorus)里有两幅画比较受人注目。
一幅画是《波尔神纳的弥撒》,它描述了1263年发生在罗马北部波尔神纳地区的一件奇迹,当时有一位波西米亚神父主持弥撒时,怀疑领圣体用的面包和葡萄酒是否为耶稣的身体和血(圣餐变体论),突然他看见祝圣的面包流出了鲜血。也正因为这一奇迹,1264年教宗乌尔班四世正式确立了基督圣体的瞻礼。在这幅画中,上方左边的为见证奇迹的神父,右边跪着的是画家所在年代的教宗尤里乌斯二世,他身后站着四位红衣主教。在主教下方是五个瑞士卫兵,其中侧脸面向观众的就是拉斐尔本人的自画像。左侧神父身后有四个身穿白衣的神职人员,再左边台阶上跪着一群人,其中最前面的一位着深蓝服装面向神父的是教宗尤里乌斯二世的女儿。这幅画为拉斐尔于1514年完成。(这段文字基于拉斐尔最精彩的壁画全在这了|梵蒂冈艺术品详解(三))
拉斐尔:波尔神纳的弥撒
对于圣餐的认识是基督教几个宗派颇有分歧的问题。所有的改教家们一致拒绝“变质”教义,他们认为在祭坛上的饼和酒并没有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因此祭坛上的饼和酒不应该被当作基督去敬拜。改教家加尔文说:「我们用信心纪念主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饼的面前,我们看见主与我们同在」。唐崇荣牧师解释说:“不是主在麵包裡面,与麵包同在;不是麵包变成主的身体;也不是单单这个只是一个象征,而是真正的主在我们中间,叫一切信祂的人在纪念祂的时候,我们就用信心看见主与我们同在。这个就是归正神学的圣餐观。”(详见唐崇荣:圣餐)
另一幅画是《彼得被救出狱》,由拉斐尔和罗马诺师徒二人完成于1514年。这个故事记载新约圣经《使徒行传》第12章4-10节:
希律拿了彼得,收在监里,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个人,意思要在逾越节后把他提出来,当着百姓办他。于是彼得被囚在监里;教会却为他切切的祷告神。希律将要提他出来的前一夜,彼得被两条铁炼锁着,睡在两个兵丁当中;看守的人也在门外看守。忽然,有主的一个使者站在旁边,屋里有光照耀,天使拍彼得的肋旁,拍醒了他,说:快快起来!那铁炼就从他手上脱落下来。天使对他说:束上带子,穿上鞋。他就那样做。天使又说:披上外衣,跟着我来。彼得就出来跟着他,不知道天使所做是真的,只当见了异象。过了第一层第二层监牢,就来到临街的铁门,那门自己开了。他们出来,走过一条街,天使便离开他去了。
拉斐尔:彼得被救出狱
在这幅画中,描述了三个场景。中间的一个是天使来到关押彼得的希律王监狱中,唤醒彼得;右边的是天使带领彼得走出牢房,跨过昏睡的狱卒;而左边的场景描述了一个狱卒发现牢房里天使发出的光芒,赶紧叫醒沉睡的看守并手指牢房让他看。整个画作巧妙地运用了天使身上的光芒和月光在黑暗中的照明效果,使画中的光影显得非常合理。
博尔戈火灾厅(Room of the Fire in the Borgo),通常称火灾厅,是拉斐尔最后装饰的房间,在1513到1517年之间,主要由他独力完成。在尤利乌斯二世时期,火灾厅主要用于教皇最高法庭的会议,但其继任者列奥十世将其改为私人餐厅,供教皇和高级官员来访者使用。列奥十世委托艺术家绘制两位同名教皇的生平故事,包括列奥三世和列奥四世,他还让画家将自己的五官赋予这两位教皇,这样一来,列奥十世就将整个绘画计划跟自己紧密联系起来。
这个房间中最著名的壁画,就是《博尔戈的火灾》,该房间也因其得名。画中描绘了公元847年的一个事件,当时,在罗马城位于台伯河与梵蒂冈之间的街区燃起熊熊大火,列奥四世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凉廊中,只是做出画十字的手势,就熄灭了火焰。半圆壁上的湿壁画刻画了列奥三世发涤罪誓的情景,其中教皇反驳了对他的多项诽谤,他宣称教宗仅仅对上帝负责,这个原则将会奠定教皇们对灵性和世俗世界的统治,因此,这幅画能出现在该房间系列作品中,也有其正当理由。(这两段文字基于拉斐尔最后的房间)
拉斐尔:博尔戈的火灾(网络图片,来自这里)
继续阅读:23. 拉斐尔《圣礼之争》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 by Y. D. Zhang